EMC易倍体育新闻中心 /EMC Sports News
我emc易倍体育,在兰考四获中国新闻奖的背后
焦裕禄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新时代以来,河南日报组织策划推出有关弘扬焦裕禄精神、兰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脱贫攻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报道1000多篇。其间,我作为兰考各种报道的重要策划者、参与者,记录呈现了兰考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嘱托、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2011年至2019年,我在河南日报社驻开封记者站工作。其间,我的新闻作品四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两篇内容都与焦裕禄精神有关:《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脱贫攻坚日记》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二等奖。
那几年,我成了报社同事眼中拿中国新闻奖的“大户”。其实,我深深懂得,作为一名记者,我只是捕捉到了兰考这个精神高地的精彩之处。
兰考,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是豫东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业大县;它在中国,是一个政治大县,又是一个树立了近60年的新闻典型,它因焦裕禄而闻名全国,因焦裕禄精神而富有。
《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是我在开封驻站当记者一年后发表的一篇新闻消息。当届中国新闻奖评委认为,这篇报道以小见大,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经济的变迁及百姓所感受到的政策“福利”。
实际上,惭愧的是,2011年之前,除了穆青带队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新闻通讯,我对兰考的认知非常有限。
2011年11月8日,记者节。这天恰逢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经验交流会在兰考举行。中宣部、中国记协和中央媒体emc易倍体育,、地方媒体代表,深入基层实际,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正是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对兰考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焦裕禄和兰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其中一个重要信息让我对如何做好兰考报道有了更明确的方向:2009年4月1日,时任中央、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在兰考调研时,总结出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焦裕禄精神。
这次活动之后,我把焦裕禄同志当年树立的双杨树村、赵垛楼村、韩村、秦寨等“四面红旗”作为自己走基层的联系点。
2011年11月之后的5个月时间里,我多次去兰考。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深深地感受到,兰考这个因焦裕禄精神而富有的地方,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新闻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采访的对象前后多达100多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从普通百姓到县委书记,只要提起焦裕禄,个个都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回忆、描述、歌唱、吟诵,这种采访的境况在其他地方是很难遇到的。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采访内容也随之拓宽,因为采访对象个个都是“故事家”,个个都是有血有肉、丰满得让你无需再添枝加叶的活生生的人物。
正是有了这5个月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经历,我初步掌握了兰考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内涵;在交流中,我深入了解了兰考干部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于是成就了2012年我在《河南日报》发表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有关兰考的新闻报道。
2012年4月5日、4月25日、12月3日,《河南日报》分别在显要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三篇关于兰考、关于焦裕禄精神的新闻稿件:《兰考:三年之变》《丰碑的力量——焦裕禄精神在兰考》(以下简称《丰碑的力量》)《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
应当说,三篇文章着力点都是写一个地方的发展变化,但角度各有不同:《兰考:三年之变》反映兰考成为河南省直管县3年后的发展之路;《丰碑的力量》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50年来,兰考能够不断发展,只是“果”,代代相传的焦裕禄精神,是兰考巨变的“因”;《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则写出历史厚重感,突出兰考百姓在焦裕禄精神引领下,实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闻事实。
历史上,有关兰考的报道高峰有三次:第一次是1966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以后的3年时间;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穆青等人再次发表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之后的几年时间;第三次就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焦裕禄精神的持续弘扬。
《兰考:三年之变》这篇长篇通讯,是我关于兰考的第一篇新闻报道。报道发表后,兰考县委同志把一份兰考工作专题汇报和刊登《兰考:三年之变》的《河南日报》,一起寄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得到重视。随后,河南日报编委会拿出了包括1篇长篇通讯和5篇社评在内的跟进报道方案。编委会指派我承担通讯的采写。
接到任务后,我压力不小。刚刚在《河南日报》一版头题推出了反映兰考全貌的《兰考:三年之变》,这篇通讯稿件该如何出新?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必有原因。为此,我考虑这篇文章要立足焦裕禄精神,把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写足写透。
报道主题确定下来了,怎么采访?按照编委会要求,采访时间只有一天,写作时间只有一天。幸亏有了先前的多次深入采访和扎实积累,我这次的状态比较轻松,思路也非常明确:尽可能地采访各个层面的人物。根据采访计划,尽可能地去到焦裕禄同志当年比较关注的一线现场。
那天,我去了当年兰考最大的风沙口所在地东坝头乡张庄村,去了当年焦裕禄赤脚治理水灾的三义寨乡南马庄,去了当年盐碱最为严重、如今是兰考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兰考产业集聚区,去了焦裕禄到兰考第一天泪流满面面对逃荒群众的兰考火车站,去了每年让百万参观者心灵震撼的焦裕禄纪念园和焦桐园。这些地方,让我再次零距离地深刻感悟焦裕禄精神。
事实证明,报道思路是正确的。虽然时间很紧,但采访内容非常集中,就是紧紧围绕几十年来焦裕禄精神对兰考党员干部的影响这个中心,最后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主题,由此推出通讯《丰碑的力量》,在河南省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从一个逃荒、极度贫困的地方,发展成为繁荣发展、百姓幸福的富裕之地。2012年5月初,我开始构思消息《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但具体应该如何报道?50年的时间跨度,由谁来讲?如果由七八十岁的老人来平铺直叙,报道显然老套;50年的变化,如果只是简单地回顾贫穷、罗列成绩,震撼力显然降低。
我想到了兰考火车站。50年的时光里,它默默地见证了兰考的发展史:1962年12月,焦裕禄到兰考的第一天,在火车站看到外出逃荒的群众直流泪;20世纪90年代,百姓又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兰考,兰考进入劳务输出时代;当下,兰考经济发展迅速,兰考富裕了,兰考百姓又坐着火车回到兰考安居乐业。兰考50年社会发展三个极具典型意义的“镜头”都让兰考火车站捕捉到了。因此,我考虑可以借鉴文学写作中拟人的手法,将兰考火车站赋予生命,让兰考火车站来诉说兰考经济社会的发展。既然是带有镜头感的场景,消息体裁应为最好的报道方式。
报道主题和报道方式确定了,但作为消息,还缺少一个新近的时间节点,缺少一个鲜明的报道对象。
我想到了务工人员。河南是我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而兰考多年来也是河南重要的劳务输出大县。从劳务人员数量的变化,可以阐释当地经济的发展变化。由此,我明确了主要采访对象:兰考劳务输出人员代表、兰考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兰考从事劳务输出业务的代表、兰考返乡创业代表。
报道对象有了,但还要等合适的时间节点。作为劳务输出大县,一年当中兰考火车站劳务输出人流集中进出的时间有三个:一个是春节前后;一个是8月份到新疆采棉;一个是11月、12月份采完棉返乡。我选择了最后一批采棉工的返乡时间,因为我需要掌握采棉工的收入变化。于是,易倍体育官网,新闻报道时间出现在了2012年的12月2日。
由于稿件内容反映的时间跨度大,如何能鲜明地体现变化?我选择了数字。全文894字,我用了46处数字emc易倍体育,。
如何让新闻事实既真实又避免沉闷?我选择了直接引语充当报道信息来源。全文11个段落,我用了8处人物的直接引语。这8处人物涉及面广,有基层干部、企业家、劳务输出人员、当地就业农民。报道对象的差异化,让报道内容呈现出层次多样化,同时这些直接引语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和画面感。
可以说,《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是我第一批关于兰考新闻报道的浓缩版和精华版,这个作品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前期扎实的采访和深入的思考。
实践中,党报经常会围绕一定时期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出各种主题性策划报道,在弘扬主旋律、实现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但一些报道由于宣传味浓、说教痕迹重,往往显得规范有余、活力不足,影响了传播效果。
对于重大题材,如何挖掘出深刻内涵呢?我在兰考多年养成了一种采写习惯:紧扣主题,从小处切入。这种切入法,往往从小人物、小场景入手,使报道显得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更有生命力,能使受众产生兴趣。我采写的有关兰考扶贫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的新闻作品《“得让刚刚脱贫的群众过好年”》《东老君营纪事》《张庄村沈家村“结亲记”》等都是一个个兰考普通村干部的帮扶群众脱贫致富的小故事,但文章反映的主题是宏大的。
一是挖掘新的内涵。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典型也是这样。典型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典型意义也会与时俱进。因此,要想挖掘出典型新的内涵,记者需用心去发现、感悟典型在新时代所具有的新内核。
二是调整新的视角。典型作为公众关注的中心,它的方方面面也许都是公众的兴奋点,换个角度去看报道对象,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角度的选取一定是要建立在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基础之上,在力求新颖巧妙的同时不能夸大或者虚构。
三是塑造新的形象。既然是典型,那么典型在任何时期都会有时代的标签和符号。对于兰考来说,曾被“三害”“逃荒”标注了几十年,如今,兰考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高产小麦育种基地之一、河南省第一个脱贫县、全国第一个金融普惠区,等等。这些标签的变化,易倍体育官网,一定会是新闻报道常写常新的重要素材。
充分挖掘呈现红色文化的新内涵、新视角、新形象,来不得半点儿弄虚作假,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以下功课:
善入——深入生活,发现报道的聚焦点。如何深入?是全身心的融入,而不是蜻蜓点水地走过场。融入应该是一个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富有时代责任感的境界,而检验融入与否的标准应该是记者是否站在百姓视角去认知世界。熟谙了百姓的喜怒哀乐、所想所思、所作所为,才能说真正融入了生活,也就距离发现新闻素材、报道的聚焦点不远了。从业30年,我坚持一有时间就往基层跑。工作头10年,我就跑完了河南全省108个县。我特别喜欢跑少有记者去过的地方,特别喜欢关注没有被报道过的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就像路边的野花小草,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在开封驻站9年,我在《河南日报》上报道了60多位开封、兰考普通百姓,其中3位成为“感动河南”十大人物。不少兰考干部说我是“兰考通”。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我有9个月的时间在兰考驻村采访;兰考脱贫前的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50多天时间,我推出36篇《脱贫攻坚日记》,这组报道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些采访,报道对象都是活跃在兰考1100平方公里的普通百姓。当驻站记者的时候,我手机里存有289个兰考普通百姓的电话号码。一次,接受采访的一位兰考留守妇女说:“你说的话咋比农民还农民?”说完自个儿“哈哈”大笑起来。
善看——开阔眼界,捕捉报道的着力点。融入生活emc易倍体育,,对于发现新闻而言,只是工作的开始。发现新闻,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首先,观察是发现的基础,观察力是发现新闻最基本的能力。其次,对于确定好的报道素材,通过审慎的观察,能够有助于找到报道中切合实际的切入点。离开细致的观察,生活和事件中的核心价值往往会失之交臂,而这些核心价值,无论对于记者还是新闻受众,都是不可或缺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